来源: 日期:2023-12-27浏览:次
近日,河池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成功完成全市首例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为患者解决了“心头大患”,该技术在全市尚属首例,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人带来了新的微创治疗方案,造福河池及周边地区广大病患。
谭先生今年46岁,近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情况,慢跑、爬楼或搬重物等活动后就会胸闷,胸前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还伴有无四肢乏力、黑朦。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近日,他来到河池市人民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心脏有明显杂音,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左心室室壁肥厚,室间隔增厚,左室流出道严重梗阻,确诊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简而言之,就是心脏的心室间隔太过肥厚,导致血液流出的通道太窄受阻,需要给肥厚的心肌“减减肥”。
再次完善相关检查后,科室电生理团队对谭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讨论,详尽评估其病情,和谭先生及家属商量后,决定为病人实行最新的治疗方法——在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行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可以精准定位,对肥厚的室间隔肥厚部位进行热消融,全程有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监护,不仅做到不开胸、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而且做到了可视化和精准化,减少并发症,为广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术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秀革主任医师和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梁承院副主任医师联合多学科团队为谭先生进行在ICE指导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术中操作
术中应用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技术,构建右心室等结构,继而构建左心室结构,并标记SAM征区域及心脏传导系统,精准定位,就像在心脏内置入“探头”,充当医生的“透视眼”,以便医生能够经过主动脉逆行途径逐点对肥厚的室间隔局部成功消融。术前心脏彩超测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86mmHg,术中用猪尾导管持续监测左心室压力呈持续性下降趋势,术后立即心脏彩超测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70mmHg,压力阶差显著降低,梗阻得以解除,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谭先生感到胸口的“石头”落地了,近期反复不适感一扫而空,各项指标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在出院后的随访中,其表示无不适症状,并表达了对科室医务人员的感谢。
据悉,ICE指导下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可实时获得心腔内解剖结构、精确指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心腔内超声还能实时监测术中腔内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心房内微血栓形成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手术副损伤、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极大减少X线使用,甚至还能做到零射线手术,减少X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损害,真正做到绿色安全。
温馨提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类遗传性心肌病,具有心脏性猝死风险。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劳力性胸痛,即活动后出现胸痛、胸闷不适,长期不干预,患者还会出现晕厥,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进行家族基因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