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河池市人民医院“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为骨肿瘤患者“保肢”

来源: 日期:2023-09-02浏览:

近日,河池市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成功采用新型膝关节肿瘤假体——旋转铰链式人工全膝关节假体,成功完成一例股骨远端恶性肿瘤置换手术,为一名骨肿瘤患者成功保肢,燃起其行走的新“膝”望。

两年前,55岁的韦女士出现左膝关节疼痛,活动时疼痛明显,走路困难,休息后疼痛减轻,未进行特殊治疗而逐渐出现左膝关节外翻畸形,间歇性跛行。期间曾因诊断为“左股骨远端骨肿瘤”在外院住院治疗,但效果不佳。为了改善病症,韦女士及其家属决定到河池市人民医院就诊,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节、运动医学科主任吴毅华主任医师带领科室医疗团队对韦女士进行认真问诊,经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到术后可能出现膝关节不稳定而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功能,医疗团队在一轮轮的讨论中,最后决定为韦女士实施定制旋转铰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在关节、运动医学科、麻醉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由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一系列康复训练,让韦女士逐渐适应了新的人工膝关节假体,关节活动功能也逐步恢复,走路步伐稳健,行走时膝盖伸直、屈曲均无障碍,这让她重新迈出了自信的步伐。

“膝关节疼痛,行动困难,这困扰了我两年多,现在我又行动自如了,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你们的感谢才好。”韦女士及其家属对科室医护人员说。

据吴毅华介绍,早期应用的固定铰链式关节为全限制型人工假体,只能提供矢状面上的伸屈活动,应力较集中,容易出现松动或断裂等问题,存在较高的假体翻修率。此次手术采用的定制可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降低了假体松动率,能达到即刻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并发症少且无需担心骨折及骨折不愈合,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健康知识的普及,膝关节置换术已被老百姓接受与认可,河池市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不断创新技术,成熟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等技术,为河池市及周边地区复杂疑难膝关节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知识拓展

骨巨细胞瘤为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属交界性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骨巨细胞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肿瘤组织可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复发率高,可发生恶变或远处转移。

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在20-40岁,女性较多。好发部位在长骨骨端,呈偏心性溶骨,可逐渐侵及干骺端。多见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也可发生于脊柱和骨盆等部位。

骨巨细胞瘤术后易复发,且有肺转移风险,需定期复查。如果疼痛性质改变,提示恶变可能。骨巨细胞瘤目前病因不明,若发现疑似骨巨细胞瘤表现,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相关并发症。

常见的致病因素

1.年龄:骨肉瘤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软组织肉瘤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

2.遗传因素:多发性骨软骨瘤病常有家族病史,神经纤维瘤多为母子同患。

3.良性肿瘤恶变: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长期存在的脂肪瘤、纤维瘤均存在恶变的风险。

4.外伤及感染:外伤常为某些肿瘤发病的诱因;病毒感染可能会增加患肉瘤的风险,如人类疱疹病毒、HIV。

常见症状

1.疼痛:大多数病人以疼痛为首发症状,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大多存在昼夜节律,夜间疼痛加重。常常被患者误以为风湿病、关节或软组织劳损而延误诊治。

2.肿块:骨与软组织肉瘤多数出现局部肿胀,位于体表或皮下者清晰可见,大腿及臀部位置深的肿瘤早期不容易发现,表现为肢体的不对称。良性肿瘤恶变时常常表现为原有肿块短时间内增大,有时可见表面血管充血。

3.病理性骨折:由于肿瘤细胞侵蚀骨质,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可发生骨折,部分患者以骨折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疼痛、活动受限

4.其他表现:关节活动受限、神经卡压、皮肤破溃感染、局部皮温升高等。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以镇痛为主,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