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25-03-31浏览:次
全身布满暗红色瘀斑、口腔溃烂渗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指标濒临崩溃边缘……前段时间,年仅25岁的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险些丧命,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池医院·河池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联合多学科团队,完成精准诊断与生死营救,成功从这个死亡率超80%的“死神病”手中夺回患者生命。
患者小妹于2025年2月27日开始突感腰背剧痛、阵发性胸闷,误以为是久坐劳损,次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时,病情急转直下,全身爆发红疹,高烧39.3℃,皮肤轻微触碰即出现淤青,口腔黏膜散在丘疱疹,伴多部位出血(牙龈、鼻、血尿、阴道出血等)。
患者入院时四肢、胸腹皮肤布满瘀斑,仿佛被暴力殴打,尿液呈酱油色
3月3日转诊至河池市人民医院时,血小板数值暴跌至正常人的1/20(已出现肺部、肾部、阴道出血,随时可能脑出血猝死);凝血功能全面崩溃(关键凝血物质几乎耗尽,凝血指标严重异常),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肌损伤及严重炎症反应。
诊疗突破:多学科会诊锁定病毒触发DIC
评估患者病情极其凶险,血液内科联合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等10余个学科展开紧急会诊,经全面检查与研判,最终确认病因是水痘病毒诱发全身炎症风暴,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一诊断打破常规感染模型,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
生死营救:血浆置换+“三抗治疗”抢回一命
“每延误1小时,死亡率将增加10%!”血液内科、输血科等相关科室分秒必争展开“生死营救”。血液内科团队紧急置换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快速清除毒素,补充凝血物质。随即抗凝+抗炎+抗休克“三管齐下”,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经过全力救治,患者病情逐步好转,凝血功能改善、瘀斑逐渐消退、出血停止、尿液转清、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目前已康复出院。
这场生死博弈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急危重症救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印证了血液内科作为“凝血生命线守护者”的关键价值。今后,河池市人民医院将继续以专业技术为生命护航,让急危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来不是“单独作案”,它常继发于: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恶性肿瘤、产科急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创伤/大手术等。
(一)什么是DIC?用医生的话说:“这是全身血管里的‘大屠杀’!”
DIC是指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第一阶段:凝血系统突然“暴走”,在微血管内疯狂制造血栓,耗尽凝血因子;
第二阶段:身体“弹尽粮绝”,转而全身出血,脏器因缺血缺氧坏死;
第三阶段:炎症因子风暴“火上浇油”,加速器官衰竭!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加速器官出血!
(二)DIC的典型症状:
1.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瘀斑、鼻血、牙龈出血);
2.血尿/黑便/咳血/异常阴道出血(多部位渗血);
3.顽固性低血压、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4.检查显示血小板锐减、凝血功能异常。